"); //-->
来源 | 知乎CVer计算机视觉专栏
我们基于FCOS,首次在dense prediction上利用全卷积结构做到E2E,即无NMS后处理。我们首先分析了常见的dense prediction方法(如RetinaNet、FCOS、ATSS等),并且认为one-to-many的label assignment是依赖NMS的关键。受到DETR的启发,我们设计了一种prediction-aware one-to-one assignment方法。此外,我们还提出了3D Max Filtering以增强feature在local区域的表征能力,并提出用one-to-many auxiliary loss加速收敛。我们的方法基本不修改模型结构,不需要更长的训练时间,可以基于现有dense prediction方法平滑过渡。我们的方法在无NMS的情况下,在COCO数据集上达到了与有NMS的FCOS相当的性能;在代表了密集场景的CrowdHuman数据集上,我们的方法的recall超越了依赖NMS方法的理论上限。
整体方法流程如下图所示:
One-to-many vs. one-to-one
自anchor-free方法出现以来,NMS作为网络中最后一个heuristic环节,一直是实现E2E dense prediction的最大阻碍。但其实我们可以发现,从RPN、SSD、RetinaNet等开始,大家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流程:先对每个目标生成多个预测(one-to-many),再将多个预测去重(many-to-one)。所以,如果不对前一步label assignment动刀,就必须要保留去重的环节,即便去重的方法不是NMS,也会是NMS的替代物(如RelationNet,如CenterNet的max pooling)。
那直接做one-to-one assignment的方法是否存在呢?其实是有的。上古时代有一个方法叫MultiBox,对每个目标和每个预测做了bipartite matching,DETR其实就是将该方法的网络换成了Transformer。此外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方法:YOLO,YOLO也是对每个目标只匹配一个grid[1],只不过它是采用中心点做的匹配,而且有ignore区域。
Prediction-aware one-to-one
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,在dense prediction上我们能不能只依赖one-to-one label assignment,比较完美地去掉NMS?我们首先基于去掉centerness分支的FCOS,统一网络结构和训练方法,用Focal Loss + GIoU Loss,做了如下分析实验:
我们设计了两种hand-crafted one-to-one assignment方法,分别模仿RetinaNet(基于anchor box)和FCOS(基于center点),尽可能做最小改动,发现已经可以将有无NMS的mAP差距缩小到4个点以内。
但我们认为手工设计的label assignment规则会较大地影响one-to-one的性能,比方说center规则对于一个偏心的物体就不够友好,而且在这种情况下one-to-one规则会比one-to-many规则的鲁棒性更差。所以我们认为规则应该是prediction-aware的。我们首先尝试了DETR的思路,直接采用loss做bipartite matching的cost[2],发现无论是绝对性能还是有无NMS的差距,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。
但我们知道,loss和metrics往往并不一致,它常常要为优化问题做一些妥协(比如做一些加权等等)。也就是说,loss并不一定是bipartite matching的最佳cost。因而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cost:
看起来稍微有点复杂,但其实就是用网络输出的prob代表分类,网络输出和gt的IoU代表回归,做了加权几何平均,再加一个类似于inside gt box的空间先验。加权几何平均和空间先验我们后面都分别做了ablation。
这就是我们提出的POTO策略,它进一步地提升了无NMS下的性能,也侧面验证了loss并不一定是最好的cost[3]。但从Table 1中我们也发现了,POTO的性能依旧不能匹敌one-to-many+NMS组合。我们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:
1、one-to-one需要网络输出的feature非常sharp,这对CNN提出了较严苛的要求(这也是Transformer的优势);
2、one-to-many带来了更强的监督和更快的收敛速度。
我们分别用3D Max Filtering和one-to-many auxiliary loss缓解如上问题。
3D Max Filtering
针对第一点,我们提出了3D Max Filtering,这基于一个intuition(paper中没有提到):卷积是线性滤波器,学习max操作是比较困难的。此外,我们在FCOS上做了实验,发现duplicated predictions基本来自于5×5的邻域内,所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网络中嵌入最常见的非线性滤波器max pooling。另外,NMS是所有feature map一起做的,但网络在结构上缺少层间的抑制,所以我们希望max pooling是跨层的。
如Figure 3所示,这个模块只采用了卷积、插值、max pooling 3d,速度非常快,也不需要写cuda kernel。
One-to-many auxiliary loss
针对第二点监督不够强、收敛速度慢,我们依旧采用one-to-many assignment设计了auxiliary loss做监督,该loss只包含分类loss,没有回归loss。assignment本身没什么可说的,appendix的实验也表明多种做法都可以work。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注意看Figure 2的乘法,它是auxiliary loss可以work的关键。在乘法前的一路加上one-to-many auxiliary loss,乘法后是one-to-one的常规loss。由于1*0=0,1*1=1,我们只需要大致保证one-to-one assignment的正样本在one-to-many中依然是正样本即可。
实验
最主要的实验结果已经在Table 1中呈现了,此外还有一些ablation实验。
这里highlight几点:
1、α越低,分类权重越大,有无NMS的差距越小,但绝对性能也会降低[4];α太高也不好,我们后续所有实验用α=0.8;
2、在α合理的情况下,空间先验不是必须的,但空间先验能够在匹配过程中帮助排除不好的区域,提升绝对性能;我们在COCO实验中采用center sampling radius=1.5,在CrowdHuman实验中采用inside gt box[5];
3、加权几何平均数(Mul)[6]比加权算术平均数(Add)[7]更好。
去掉NMS的最大收益其实是crowd场景,这在COCO上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。所以我们又在CrowdHuman上做了实验如下:
请注意CrowdHuman的ground-truth做NMS threshold=0.6,只有95.1%的Recall,这也是NMS方法的理论上限。而我们的方法没有采用NMS,于是轻易超越了这一上限。
我们还做了其它一些实验和分析,欢迎看原文。
可视化
经过以上改进,我们成功把one-to-one的性能提升到了与one-to-many+NMS方法comparable的水平。我们可视化了score map,可以发现FCN是有能力学出非常sharp的表示的,这也是很让我们惊奇的一点。
结果图中比较明显的改善出现在多峰case上。比如两个物体有一定的overlap(但又没有特别重合),这个时候one-to-many+NMS方法经常出现的情况是,除了两个物体分别出了一个框之外,在两个物体中间也出了一个框,这个框与前两个框的IoU不足以达到NMS threshold,但置信度又比较高。这类典型的多峰问题在POTO中得到了较大的缓解。
Others
有些人可能比较关心训练时间,因为潜意识里在dense prediction上做bipartite matching应该是很慢的。然而实际上依赖于scipy对linear_sum_assignment的优化,实际训练时间仅仅下降了10%左右。
如果对这一时间依然敏感,可以用topk(k=1)代替bipartite matching;在dense prediction里top1实际上是bipartite matching的近似解[8]。相似地,k>1的情况对应了one-to-many的一种新做法,我们组也对此做了一些工作,后续可能会放出来。
顺便打一波广告:对旷视研究院BaseDetection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发简历到wangjianfeng@megvii.com,组里目前主要在做目标检测、自监督等方向。
参考
1.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,可以在YOLO上去掉NMS尝试一下,可以接近30mAP。
2.注意我们这里没有使用DETR的CE+GIoU+L1组合,而是直接采用loss本身(Focal+GIoU)。我们认为这样更符合DETR用loss做cost的原意。
3.其实这里可以有一个脑洞留给大家,因为cost是不需要求导的,所以甚至是可以直接算AP当cost的。
4.侧面印证了分类和回归的冲突在检测任务上是显著的。
5.理由很简单,CrowdHuman的遮挡问题太严重,center区域经常完全被遮挡。
6.事实上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负对数就是CE+IoU Loss,加权算术平均数则没有明显的物理含义。
7.NoisyAnchor在assign中采用了类似的公式,只不过采用的是anchor IoU。
8.更具体来讲,top1(即argmin)是Hugarian Algorithm只做第一次迭代的结果;由于在dense prediction下冲突会很少,一次迭代就已经逼近了最优匹配,这也是为什么Hungarian Algorithm这里实际运行很快。
链接:
https://link.zhihu.com/?target=https%3A//arxiv.org/abs/2012.03544
代码:
github.com/Megvii-BaseD(内部代码迁移+审查中,后续放出)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